阳高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,不断完善人才“引育留用”全链条政策体系,持续创优人才发展生态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各类人才,为县域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。
立足县域优势,精准探寻引才“切入点”
依托产业优势精准引
以产业“聚才”为导向,围绕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及高速飞车、数据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,引导人才资源向优势领域集聚,推动人才链与多链条深度融合。
拓宽渠道优势多方引
根据需求,柔性引进人才62人,兑现奖励12.8万元。全职引进博士1人,实现我市各县区全职引进博士“零”的突破。同时,把人才政策和待遇用足用满,尊重人才、厚待人才、留住人才。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交流合作,先后与清华、北航、南大等14所高校签约合作项目22个,共建各类基地35个,实习实训学生358名。
营造环境优势诚心引
制定实施了《阳高县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》。举办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参与“阳高红”产业发展论坛、大泉山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等活动,吸引各地人才来阳交流合作。同时有幸牵头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参加省市人才系列活动。
在内蒙古大学考核全职引进博士宋泽理同志
聚焦发展需求,着力塑造育才“发力点”
聚焦平台强合作
依托高速飞车、中联大数据、番茄产业研究院等项目,聚焦特色农业、新型项目等重点产业链,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。大力支持校地、校企合作,与大同大学建立政产学研用十二大基地,共同打造“省校合作”全省示范工程。
聚焦基层强锻炼
打造选调生实践“练兵场”,安排44名市直机关选调生到阳高县进行锻炼;实施到村工作大学生培养计划,将3名到村工作大学生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;择优选派152名驻村干部到村帮扶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。
聚焦培育强成长
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,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人才国情研修暨人才工作者培训班,培训45人;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,培训本土人才700多人;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,对全县各领域人才已开展20期专题培训,累计培训13613人次;举办电商直播培训班,1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助销小杂粮、大接杏等农产品5.9万余元。
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人才国情研修暨人才工作者培训班
坚持完善机制,切实把握用才“关键点”
完善评价机制
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,破除“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论文、唯奖项”倾向,让事业激励人才,让人才成就事业。
完善使用机制
充分发挥现有专家人才的作用,做到以事择人、人岗相适。坚持公开、平等、竞争、择优原则,大力推行和完善公开招录、招聘等措施办法,建立健全人才流动、职务待遇升降机制,为优秀人才开辟“快车道”。
完善激励机制
加大人才表彰激励力度,给予人才政治关怀,在“两代表一委员”名额上向各领域人才倾斜。飞车项目高级工程师毛凯、全国劳模闫振国等11名优秀人才被推选为省市人大代表,飞车项目总师助理谭浩被评选为大同市突出贡献人才,在广大人才中掀起学习先进、担当作为的热潮。
强化服务保障,全力构建留才“支撑点”
强化组织保障
健全完善县委统一领导,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职能部门密切配合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,形成管而有力、管而有度、主线贯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。
强化政策保障
结合大同市“双十六条”人才政策,配套制定市县人才叠加政策,采取“一事一议”“一人一策”的办法,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精准支持,构建起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育才机制。
强化服务保障
阳高县在全市县级层面首家成立人才服务中心,专门负责人才补贴政策兑现,住房保障、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相关服务工作;建成并投入运营人才公寓180套,同时配套人才活动中心、青年书屋、便利店等生活休闲设施,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。学习借鉴江苏等地人才公寓运营管理模式,出台《阳高县人才公寓使用管理办法》,不断完善“拎包入住”服务模式,营造“近悦远来”的人才生态。
阳高县新建成的人才公寓小区,配套设施齐全,可实现拎包入住
(大同党员先锋号)